小平同志期待的到下个世纪中叶,也就是2050年成为中等发达国家的目标,在二十大报告中提前到2035年实现,提前了15年。
二是减少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压力,为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稳定起到非常有利的支持作用,有利于银行的可持续发展。现在融资体系里的主要矛盾,还是直接融资的比重还不高,这是当前和下一步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

资产证券化市场与资产证券化市场结构健全 资产证券化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需求,也有广阔的发展空间,但与自身市场结构的优化关系密切,通过不断优化资产证券化市场结构,才能够为资产证券化市场的不断发展提供有利支撑。但是我们也发现,尽管我们一直在强调发展直接融资的重要性,直接融资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也在加快,但直接融资的比例依然不高。目前资产证券化市场一级市场比较强,需要加快发展好二级市场。银行体系过去在发展间接融资过程当中,为了加快发展经济,保证经济增长速度,通过间接融资提供金融支持。第二,资产证券化要进一步研究底层资产结构问题。
此外,我们需要前瞻性考虑,底层资产将来随着经济、科技创新、绿色经济、数字经济的发展可能会有一些新的资产形态出现,要关注新的资产形态。现在资产管理行业在不断扩大,包括银行类、保险类、基金类、信托类以及第三方等各类资产管理机构,行业的规范性、竞争力、服务面都不断提升,但总体来讲,有实力、有能力、有水平的资产管理机构不足,资产管理行业的服务供给能力不足是资产管理市场的主要矛盾。但一会儿鼓励房地产业大发展,一会儿又严重压制房地产业的发展,这样巨大摇摆的政策,很不正常。
我告诉新入职的教师,你们的职业选择是正确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在这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除此之外,成为发达国家,还必须实现相关社会性指标,包括生态环境、人均预期寿命、教育水平、法制基础、贫富差距、创新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等一系列社会指标。再如,工业园区、开发区的设立也是中国特色。
基本方向对了,政策基本上不能大变,不能经常变。长期看,人民币有稳定的信用基础。

庄毓敏:各位老师、同学们大家下午好。在世界前十大经济体中,只有中国没有完成本币的自由化。金融创新的结果是金融的结构性变革,金融功能全方位的提升,金融功能由单一走向复合。再如,中央政府的五年规划,对中国经济发展发挥了顶层设计和引领的作用。
小平同志在上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之初就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目标,以及到下个世纪中叶,成为中等发达国家。二十大报告专门强调要规范收入分配制度,意义深远。一、如何理解中国式现代化 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有了准确而全面的概括: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从天使投资、VC/PE,到各种功能多元的私募基金,多种新资本业态蓬勃发展。
二十大报告把中国特征概括为五点,这五点中最引起人们关注的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没有创新能力经济社会就会停滞,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就缺乏源源不断的动力。

创新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我们面对的是越来越不确定的未来,高科技企业的商业模式、组织模式需要创新。
我们就这么点金融家底,从金融资源上讲,是非常匮乏的。首先,要保护并优化财富创造机制。十八大以来反腐取得了重要成果,清洁了我们的社会环境,把原来扭曲的价值观给扭回来了。一个封闭的金融肯定不是现代化的金融。要实现中国金融的现代化,我们必须着力推进以下三方面的改革: 1、进一步深入推进市场化改革。政府要对所有的人包括中低收入阶层和贫困家庭提供高品质的公共产品。
实际上,这些创新都是中国式现代化创新的重要内涵。中国金融未来改革的重点就是开放和国际化,这是中国金融现代化的核心内容。
基于科技进步的产业迭代是未来中国进入现代化的先导力量,寄希望于传统产业和资源性企业把中国带入现代化,那是不可能的。今天我不是来给大家作入学教育的,学校的书记校长以及学院院长书记都作了系统的入学教育,对人民大学有系统介绍。
唯有这样的金融,才能有效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每个人都要努力地创造增量财富,不能只盯着存量财富。
这种定价水平表明,中国商业银行的创新和转型迫在眉睫。等靠要与共同富裕毫无关系。公共产品不存在富人和穷人之分。只有保持经济的可持续增长,财富才能源源不断地创造出来,才可能实现中国式现代化。
对于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国外有识之士都有高度评价。我们知道,中国式现代化首先是要确保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新增财富源源不断地被创造出来,这就意味着经济发展要有可持续性。
所以,中国金融面临重大的结构性改革。第三,要形成有效的财富积累机制。
1990年小平同志说,共同富裕,我们从改革第一天开始就讲,未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话题。中国式现代化一定是法制的现代化,是法治国家的现代化。
高房价给创业带来很大困扰,也给年轻人的未来留下了阴影。我们不是模仿、照抄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国家所走过的市场经济道路,而是根据中国的国情进行创造性探索。我们必须通过资本和企业家精神,把各种生产要素优化结合在一起,潜在的生产要素才能变成现实生产力。地方政府招商引资,高度重视经济建设,甚至有一个时期还有GDP竞争、财政收入增长速度竞争,被称之为GDP主义、财政收入至上。
过去,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包括土地、空气、水资源、河流、海洋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财富是怎么创造出来的?在今天这是一个常识。
我们仅靠脱媒和市场化机制去改革金融体系是不够的,还必须通过技术的力量去推动中国金融的变革和发展。在中国,金融必须承担起推动科技进步、产业升级和产业迭代的责任。
我们制定了双循环发展战略,这是基于中国国情和中国实际情况以及全球形势的变化而做出的战略转型。我不太关注金融机构的结构,我关注金融的功能结构。 |